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无政府主义的道德:(俄)克鲁泡特金


无政府主义的道德:(俄)克鲁泡特金

by Wu Hexiao on Wednesday, 19 October 2011 at 18:37 ·
作者:(俄)克鲁泡特金


人类思想的发展史让我们回忆起了几个世纪钟摆的摆动,沉睡已久的时期一去不复返,觉醒的时刻来临了,这种思想将她从那些曾经击伤过她的统治者、法学家、传教士带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她摧毁掉枷锁,承受着已经定势的东西的严厉批判,挣脱使她单调乏味的宗教、政治、法律和社会偏见的包围,开始了新的探寻,用新的发现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形成新的科学见解。

然而,这种思想所面对的根深蒂固的对手:政府、立法者、传教士,却很快从挫伤中复苏。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们依靠阶级力量,集中分散实力,重建他们的信仰和新的法制。接着,他们就可以从亲自培养出来的卑屈的思维品质中受益;同时,利用社会短暂的混乱局面,利用一些人的懒惰与贪婪和大多数人所怀的美好期望,以及通过教育抢先占据儿童幼小的心灵,这样他们就轻而易举地恢复了自己的地位。

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恐吓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强迫的目的,而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使孩子受惊,然后告诉他地狱的痛苦,以及反叛带来的苦难和上帝所给予的不容宽恕的报复。接着,他们就会喋喋不休地谈论改革的惨不忍睹和一些改革者的极端行为,这样孩子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传教士会使孩子们习惯法制概念,并更好地遵守所谓的“神圣法制”,同时,律师也大谈特谈“神圣法制”,所以国民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就不足为奇了。在习惯性的屈从下,我们只能选择去熟悉它,而下一代的思想将继续保持这种宗教扭曲,并很快上升为权威,为那些权势贵族和卑屈族的亲密关系作以铺垫。

在这些昏沉的时段中,道德却很少被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宗教准则和司法的伪善。人们不会去批判,却被自己的习惯或冷漠所牵制。他们不会出来表示赞成或反对已建立的道德准则,而只是尽力使自身的行为看起来与他们的职业相吻合。

所有这一切在人类中都是美好的、伟大的、慷慨的、独立自主的,却一点一点地就失去了光彩,如同一把生了锈的刀。谎言成为美德,陈词滥调成为职责。无论如何,丰富自我,抓住机遇,鞠躬尽瘁成为上层社会和想成为中产阶级的贫穷族的格言。接着,降级的统治者、法官、传教士以及或多或少的贵族们就有了反抗情绪,随之,象征权力的钟摆开始反方向摆动。

慢慢地,年轻一代开始放松自我,抛开偏见,学会批判。思想再一次觉醒的人群逐渐与日俱增,具备了推动力,改革也接踵而至。

每一个时代中关于道德的问题同样又出现了。一些从宗教恐惧中解脱出来的智者会问:“我为什么要遵循这伪善的道德准则?”

接着,人们总是在相遇之时试着诠释道德情操却从不扪心自问。只要他们相信它是人类本质的特权,只要他们还没有退化到非人类的地步,他们就不会扪心自问。

如果我们敢于这样言论,传统道德的根基或它所充斥着的伪善消逝得越多,社会道德水平就会上升得越高,最重要的是它正好出现在人们批判和拒绝传统道德之时。这样,原来的道德情操就会取得最大的进步,并能够得到成长、提高和锤炼。

曾几何时,俄国的青年一代心潮澎湃于这个问题,“我将是非道德的!”一个年轻的虚无主义者对他的朋友说,“我没有道德,我为什么没有?因为《圣经》里有吗?可是《圣经》只是对巴比伦和犹太人传统的一种收藏,如同《荷马史诗》或巴斯克诗和蒙古传说。难道我应该回到东方的半文明民族精神状态吗?

“难道我应该有道义,是因为康德说过一种难以理解的绝对理论,而这种理论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驱使我拥有道义?可为何唯独这一理论对我的行为更有权威性,甚而有时会让我为之陶醉?仅仅一个词,正如“天意”、“宿命”,是为掩饰我们的无知而被杜撰的。

“或者也许我应责怪本瑟姆(英国法学家及哲学家),因为是他使我相信,当我救起一个溺水路人比看着他被活生生淹死会更快乐?

“或者也许是因为我所受的教育,是我的母亲教导我应有道德?我接着是否应该去教堂跪着向王后祈祷,在法官面前证实无赖的罪行,这仅仅是因为我那无知的好母亲给了我如此荒唐的教导?

“如同他人,我是偏激的,我将试着从偏见中挣脱。即使成为一个非道义的人是让人唾弃的,我仍然强迫自己为非道德的。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就强迫自己拒绝害怕黑暗、坟墓、魔鬼和死人,而这一切,我都曾被告知是可怕的。

“折断被宗教所滥用的武器是非道德的,可我就是要那样做,因为它只是以已经强加给我们的所谓道德的名义,来保护我们的伪善!”

这就是俄国青年打破旧世界偏见的推理,并竖起虚无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哲学的旗帜:臣服于无权力,接受无准则。

我们还须补充的是,在把先辈的教化投入垃圾中,焚烧掉所有的道德体系后,虚无主义青年将在他们之间发展一种新的道德核心,这种核心将极大地超越先辈们在功利主义者的“福音书”、“良知”、“绝对命令”或“认知优势”的操纵下所形成的习俗。然而在回答“我为何要有道德?”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是否提得好,分析一下人类行为的动机。

人类思想的发展史让我们回忆起了几个世纪钟摆的摆动,沉睡已久的时期一去不复返,觉醒的时刻来临了,这种思想将她从那些曾经击伤过她的统治者、法学家、传教士带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她摧毁掉枷锁,承受着已经定势的东西的严厉批判,挣脱使她单调乏味的宗教、政治、法律和社会偏见的包围,开始了新的探寻,用新的发现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形成新的科学见解。

然而,这种思想所面对的根深蒂固的对手:政府、立法者、传教士,却很快从挫伤中复苏。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们依靠阶级力量,集中分散实力,重建他们的信仰和新的法制。接着,他们就可以从亲自培养出来的卑屈的思维品质中受益;同时,利用社会短暂的混乱局面,利用一些人的懒惰与贪婪和大多数人所怀的美好期望,以及通过教育抢先占据儿童幼小的心灵,这样他们就轻而易举地恢复了自己的地位。

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恐吓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强迫的目的,而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使孩子受惊,然后告诉他地狱的痛苦,以及反叛带来的苦难和上帝所给予的不容宽恕的报复。接着,他们就会喋喋不休地谈论改革的惨不忍睹和一些改革者的极端行为,这样孩子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传教士会使孩子们习惯法制概念,并更好地遵守所谓的“神圣法制”,同时,律师也大谈特谈“神圣法制”,所以国民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就不足为奇了。在习惯性的屈从下,我们只能选择去熟悉它,而下一代的思想将继续保持这种宗教扭曲,并很快上升为权威,为那些权势贵族和卑屈族的亲密关系作以铺垫。

在这些昏沉的时段中,道德却很少被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宗教准则和司法的伪善。人们不会去批判,却被自己的习惯或冷漠所牵制。他们不会出来表示赞成或反对已建立的道德准则,而只是尽力使自身的行为看起来与他们的职业相吻合。

所有这一切在人类中都是美好的、伟大的、慷慨的、独立自主的,却一点一点地就失去了光彩,如同一把生了锈的刀。谎言成为美德,陈词滥调成为职责。无论如何,丰富自我,抓住机遇,鞠躬尽瘁成为上层社会和想成为中产阶级的贫穷族的格言。接着,降级的统治者、法官、传教士以及或多或少的贵族们就有了反抗情绪,随之,象征权力的钟摆开始反方向摆动。

慢慢地,年轻一代开始放松自我,抛开偏见,学会批判。思想再一次觉醒的人群逐渐与日俱增,具备了推动力,改革也接踵而至。

每一个时代中关于道德的问题同样又出现了。一些从宗教恐惧中解脱出来的智者会问:“我为什么要遵循这伪善的道德准则?”

接着,人们总是在相遇之时试着诠释道德情操却从不扪心自问。只要他们相信它是人类本质的特权,只要他们还没有退化到非人类的地步,他们就不会扪心自问。

如果我们敢于这样言论,传统道德的根基或它所充斥着的伪善消逝得越多,社会道德水平就会上升得越高,最重要的是它正好出现在人们批判和拒绝传统道德之时。这样,原来的道德情操就会取得最大的进步,并能够得到成长、提高和锤炼。

曾几何时,俄国的青年一代心潮澎湃于这个问题,“我将是非道德的!”一个年轻的虚无主义者对他的朋友说,“我没有道德,我为什么没有?因为《圣经》里有吗?可是《圣经》只是对巴比伦和犹太人传统的一种收藏,如同《荷马史诗》或巴斯克诗和蒙古传说。难道我应该回到东方的半文明民族精神状态吗?

“难道我应该有道义,是因为康德说过一种难以理解的绝对理论,而这种理论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驱使我拥有道义?可为何唯独这一理论对我的行为更有权威性,甚而有时会让我为之陶醉?仅仅一个词,正如“天意”、“宿命”,是为掩饰我们的无知而被杜撰的。

“或者也许我应责怪本瑟姆(英国法学家及哲学家),因为是他使我相信,当我救起一个溺水路人比看着他被活生生淹死会更快乐?

“或者也许是因为我所受的教育,是我的母亲教导我应有道德?我接着是否应该去教堂跪着向王后祈祷,在法官面前证实无赖的罪行,这仅仅是因为我那无知的好母亲给了我如此荒唐的教导?

“如同他人,我是偏激的,我将试着从偏见中挣脱。即使成为一个非道义的人是让人唾弃的,我仍然强迫自己为非道德的。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就强迫自己拒绝害怕黑暗、坟墓、魔鬼和死人,而这一切,我都曾被告知是可怕的。

“折断被宗教所滥用的武器是非道德的,可我就是要那样做,因为它只是以已经强加给我们的所谓道德的名义,来保护我们的伪善!”

这就是俄国青年打破旧世界偏见的推理,并竖起虚无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哲学的旗帜:臣服于无权力,接受无准则。

我们还须补充的是,在把先辈的教化投入垃圾中,焚烧掉所有的道德体系后,虚无主义青年将在他们之间发展一种新的道德核心,这种核心将极大地超越先辈们在功利主义者的“福音书”、“良知”、“绝对命令”或“认知优势”的操纵下所形成的习俗。然而在回答“我为何要有道德?”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是否提得好,分析一下人类行为的动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