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凋谢的地平线
凋谢的地平线
[ 文: 荒原冲锋者 2010-6-17 于南京混乱的宿舍写的混乱文章]
无论是年轻的肉体还是灵魂总存在着那种深刻的不安,在我这样的年纪所谓希望和有意义的生活之类的概念是牵强的,反倒是与所有的希望的决绝能带来片刻的解脱。那种由于上帝死后,时空中过多事物所产生的恶心,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自我界定的迷茫和自我存在感的腐蚀和坠失。到了我这样二十出头的年纪,不可避免面临着努力一跃于生命最终高峰后持续致死的衰落(或者从第一次呼吸起那种虚无的黑色就一直是我身后完全的背景,脱离于这一背景的形象反而不纯粹?),这时就该果断梳理好一切,真正悲壮地踏上这一生的征程。这一征程的最后纲领在于:生命所构建的不应当仅仅是几十年中一种偶然过程的集合,他应当由有形中升腾出无形的芬芳,超越现有维度的那种东西,犹如音乐,即使曲终弦断,它的音律和美仍然可以久久萦绕。
回望过去的很多时候,个中无知和浅薄所造成的那种矛盾以及荒谬的荒谬让我在自我检点时出于一种不自觉的自我拒绝和扭曲,某种东西开始变得不合拍,自己经常蜕变为自己的敌人,但这种敌对的实质显然是荒谬的。那么接下来的时光,要极力避免执迷于生命中的非严肃性的因素且不为之混乱和扭曲-并努力接近存在之真相。冷静地思考自己在另一种维度上的处境则需要成为一种必要的仪式。
人应当如何确立自己的坐标(不是那种各种属性标签的简单堆砌),并从这个坐标出发,去绘制与最高原理吻合的几何轨迹,或者构建于另一种维度。如何从中发现生命存在的最后内涵,并感悟或至少估摸出最高的原理的形状?这样的发问本身暗示着存在的不确定性。但可以预见的第一个基本处境在于:一旦确立了人的存在,人的毁灭也随之确立了。很多人只谈论人生命的过程而不自觉的忽略了生命的两个端点,乃至端点之外无尽的虚空(或许是另一种无尽的存在),这样不但无法减少虚无的发难,反而让人在不可必可避免面对它的时候不知所措,仓皇狼狈。然而对于虚无的考量常会把人引入一个更深感失落的境地。“如果存在着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没有任何原因的,它们在虚弱中生存,又在偶然中死去【1】。”那么这到底标志着生命意义的彻底开放,还是生命只是作为一种苍白的偶然丧失殆尽了它所有的尊严和理由?难倒只有体验毁灭,也就是死亡才算是唯一有力的哲学发问?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评判生命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回答了哲学的基本命题。【2】”或者真如先前窃以为的那样,既然死亡迟早到来,不如暂缓这种发问方式。将生命赋予其他更为长远的存在中,以为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争取更多的准备和可能,但脱离了某种自欺欺人的定义以后就不得不承认这根本是是虚妄的,甚至这完完全全是灵魂在几欲放弃挣扎时找到的一种似是而非的逃生口,而且只能引出更多似是而非的与之有着勉强联系却拼凑不到一起的“不全解”,这只会延长着那种恶心。
也如加缪指出的那样:诞生于荒谬世界上的人唯一的职责就是活下去,并意识到自己存在,自己的反抗,以及自己的自由。这样比起哲学化的自杀发问方式,显得不那么草率。但我怀疑到头来终极真理也许是真正可怖的东西,也许一旦真正触及,人的意义反而戛然而止了。那最高的原则却也许并不像在万里长空之中高高悬挂而更像是藏匿在地平线以下,以为可以按部就班地追求而得,然而无尽的追随是无果的,只能精疲力竭,迎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地平线以上的世界,是现实世界里纷繁的缺乏分量的现象。而此刻出路不再是执着地继续追寻下去,而是酝酿一种超脱于此类世界的动力,一种与一切决绝而超然于世的超人意志,那种帮助于人脱离于地心的引力需要一种近乎自残的内力和精神忍耐力,一种自我分裂后归于统一的过程,并顽强尝试先从血肉之躯中升腾。哲学的骑士,必要用自己的血肉为自己的战马缔造一双燃烧的翅膀,暴烈地升腾于无尽真空的世界去争取一个崭新的维度,只为一瞥真理,或仅仅是发现没有真理也好,人一旦升腾于新的维度,地平线也便凋谢了。,相对更高的原则让人开朗于有限和限其实并不存在对立,而是新的层面的原则将两者统一。当这一征程最终必定以可歌可泣地方式走向毁灭,说不清是虚无与存在,谁向谁缴了械?
难倒只有一个特定的瞬间?一切可以说得清?
尾声:
身体和灵魂永远无法结合,在行为中,我从来没有发现对文字的不满意。在文字中,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行为的黑暗。在某些地方,肯定有着一种更高的原理。发生在我身上的这种原理消失了......辽阔的大气层上部,那里没有氧气,充满了死亡。人类,比如一个演员,要想在那里生存,必须带一个面具---飞翔在4500英尺的高空,镀银的机身淹没在阳光中,我的头脑很悠闲,我的思维很活跃---没有运动,没有声音,没有回忆。封闭的机舱和外面的空间,如同精神和身体一样。在这里,我看到了最后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沉静是一种高于语言的美:没有肉体和精神,笔与剑,男人和女人。然后我看到一个巨大的光圈环绕着地球,那是一个解决一切矛盾的圈,一个比地球还要大的圈,这比我闻过的所有香味都更香,这就是我一直探索的瞬间。 (太阳与铁)
生命是有限的,我想永远地活下去...... (三岛最后给友人的决绝信)
-----------【日本】三岛由纪夫
【1】引自 让-保罗-萨特 小说 【恶心】
【2】引自 阿尔伯特-加缪 【西西弗的神话】
------------------------------------------------------------------------------
安那其先生的黑色歌谣 作者:[香港]廖伟棠
1. 安那其先生的诞生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当我被人视为乌鸦的时候
我乐于往自己身上披上黑夜。
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承受了夏天
它歪着翅膀的突袭。
光头闪耀,光环落在我身上,
我束紧然后脱离,我明亮然后神秘
我诞生像一支箭,在风中破开。
从办公大楼摔下我的愤怒仿佛决堤,
革命太火热了,我决心亲近劳工
钻进廉价衣物堆,
从华西街买回我堕落的标志:
一件黑色长衣,印着无政府三个大字。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当我被猎枪击中的时候
我让自己的伤口叫喊出一声毒血。
2. 安那其先生的革命史及理论
一八七零年我走上巴黎街头,
一九一五年我密谋暗杀袁大头,
一九三八年我拥抱着贞德,火拼第五纵队,
一九六九年我夜犯时代广场
对着肯乃迪和月球上的鬼脸冷笑,
一九九九年一封E-MAIL 传遍世界:
西雅图同志已经起事,你们还待何时?
我却猫在一个妓女怀里不愿出来。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当我游过这一个芳香的海洋的时候
我不知道世界的欲火也在越烧越烈。
二零零零年我醒来必须面对我身上的废墟:
我的愤怒灰烬,我的言语碎玻璃,
革命尚未成功,花朵已经失败。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当我向着警察扔出最后一个燃烧弹
我是交出了一封装在漂流瓶里的情书。
3. 安那其先生的日常生活
革命过后我假装热心家事
把对混乱的渴求诉诸洗衣机的旋转,
我的热情晕眩也如洗衣机!
于是我冷酷,指责,我不相信:
电冰箱焉能禁锢巴枯宁?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趁着黑夜席卷安那其先生的帽子和斗篷
我连滚带爬力图从疯人院飞越。
没有办法了,晚上接小弟放学
我才找到了生活的无政府意义,
敲打着栏杆和灯柱高兴地唱: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直到监狱里传来回声: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只好过马路时拼命违反交通规则
我只好上网吹牛冒充黑客。
4. 安那其先生短暂的恋爱风暴
风暴引导马克思少女
在各个领域把安那其先生包围占据,
歌舞,旋转,那一夜
我在榕树头公园爱上了一个姑娘
我的身体烽烟四起就像秘鲁大使馆一样。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寻求她注释的艺术政治学
幻想拉美丛林中美的狩猎。
她在轰炸/ 射击/ 手刃,一刹那
我分不清自己是游击队还是人质了。
我在胡志明小道爱上了一个姑娘
她说革命的爱情不需要理论和方向。
但我的怀中只有一个逃亡者的虚无,
她的欲望却在寻找着一个研究用的政府,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风暴平息,她要收集我身上的社会学标本
而我只能献出一些犯罪心理的破铜烂铁。
5. 安那其先生坐飞机以后
我疯疯癫癫的歌谣
想模仿莫须有先生传的忧伤
欧石南啊,番红花,为我一哭吧!
我在反世贸的游行中挥舞黑旗,
竟然因此获得了WTO 的宣传大奖。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驾驶着战机陷入了美金漩涡
我只好借一朵大麻飞翔跳伞。
夹竹桃啊,罂粟花,接着有一整个森林
在我脑海上漂浮的花园里疯长,
一个小人儿在花间踱步、迷失,
不知道他是莫须有先生还是我们的安那其,
只知他喝得酩酊大醉,幻想劫机
飞往一九六八年的巴黎街叠。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疯疯癫癫的歌谣没有催泪弹的力量
我是一个诗人,一枚孤独的词就把我刺伤。
6. 安那其先生的意外死亡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美人蕉和夜合花,放着焦灼的香气
燃烧这个万物低头匆匆走过的黑夜。
我心上插着两枝长箭,走在游行前列
就像长了一双坚硬的翅膀,
可以轻易飞抵洛尔迦山谷中的快乐死亡。
街道交织着穿过,警察们在风中交换着骏马,
在圣华伦丁节的黎明,我像一只夜莺
被自己呼唤的曙光割断了喉咙。
黑夜也呼唤着黑皮的警察,
挥舞着星星的长枪,敲醒了梦游的人。
成为烈士,正是安那其先生讨厌的牺牲,
我飞走的时候听到一个吉卜赛人的歌声: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安那其先生从此在人潮中消失
歌已唱完,步枪和手风琴仍在演奏,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圣华伦丁节的黎明,我跌倒在光明田野。
1. 安那其先生的诞生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当我被人视为乌鸦的时候
我乐于往自己身上披上黑夜。
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承受了夏天
它歪着翅膀的突袭。
光头闪耀,光环落在我身上,
我束紧然后脱离,我明亮然后神秘
我诞生像一支箭,在风中破开。
从办公大楼摔下我的愤怒仿佛决堤,
革命太火热了,我决心亲近劳工
钻进廉价衣物堆,
从华西街买回我堕落的标志:
一件黑色长衣,印着无政府三个大字。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当我被猎枪击中的时候
我让自己的伤口叫喊出一声毒血。
2. 安那其先生的革命史及理论
一八七零年我走上巴黎街头,
一九一五年我密谋暗杀袁大头,
一九三八年我拥抱着贞德,火拼第五纵队,
一九六九年我夜犯时代广场
对着肯乃迪和月球上的鬼脸冷笑,
一九九九年一封E-MAIL 传遍世界:
西雅图同志已经起事,你们还待何时?
我却猫在一个妓女怀里不愿出来。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当我游过这一个芳香的海洋的时候
我不知道世界的欲火也在越烧越烈。
二零零零年我醒来必须面对我身上的废墟:
我的愤怒灰烬,我的言语碎玻璃,
革命尚未成功,花朵已经失败。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当我向着警察扔出最后一个燃烧弹
我是交出了一封装在漂流瓶里的情书。
3. 安那其先生的日常生活
革命过后我假装热心家事
把对混乱的渴求诉诸洗衣机的旋转,
我的热情晕眩也如洗衣机!
于是我冷酷,指责,我不相信:
电冰箱焉能禁锢巴枯宁?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趁着黑夜席卷安那其先生的帽子和斗篷
我连滚带爬力图从疯人院飞越。
没有办法了,晚上接小弟放学
我才找到了生活的无政府意义,
敲打着栏杆和灯柱高兴地唱: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直到监狱里传来回声: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只好过马路时拼命违反交通规则
我只好上网吹牛冒充黑客。
4. 安那其先生短暂的恋爱风暴
风暴引导马克思少女
在各个领域把安那其先生包围占据,
歌舞,旋转,那一夜
我在榕树头公园爱上了一个姑娘
我的身体烽烟四起就像秘鲁大使馆一样。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寻求她注释的艺术政治学
幻想拉美丛林中美的狩猎。
她在轰炸/ 射击/ 手刃,一刹那
我分不清自己是游击队还是人质了。
我在胡志明小道爱上了一个姑娘
她说革命的爱情不需要理论和方向。
但我的怀中只有一个逃亡者的虚无,
她的欲望却在寻找着一个研究用的政府,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风暴平息,她要收集我身上的社会学标本
而我只能献出一些犯罪心理的破铜烂铁。
5. 安那其先生坐飞机以后
我疯疯癫癫的歌谣
想模仿莫须有先生传的忧伤
欧石南啊,番红花,为我一哭吧!
我在反世贸的游行中挥舞黑旗,
竟然因此获得了WTO 的宣传大奖。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驾驶着战机陷入了美金漩涡
我只好借一朵大麻飞翔跳伞。
夹竹桃啊,罂粟花,接着有一整个森林
在我脑海上漂浮的花园里疯长,
一个小人儿在花间踱步、迷失,
不知道他是莫须有先生还是我们的安那其,
只知他喝得酩酊大醉,幻想劫机
飞往一九六八年的巴黎街叠。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我疯疯癫癫的歌谣没有催泪弹的力量
我是一个诗人,一枚孤独的词就把我刺伤。
6. 安那其先生的意外死亡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美人蕉和夜合花,放着焦灼的香气
燃烧这个万物低头匆匆走过的黑夜。
我心上插着两枝长箭,走在游行前列
就像长了一双坚硬的翅膀,
可以轻易飞抵洛尔迦山谷中的快乐死亡。
街道交织着穿过,警察们在风中交换着骏马,
在圣华伦丁节的黎明,我像一只夜莺
被自己呼唤的曙光割断了喉咙。
黑夜也呼唤着黑皮的警察,
挥舞着星星的长枪,敲醒了梦游的人。
成为烈士,正是安那其先生讨厌的牺牲,
我飞走的时候听到一个吉卜赛人的歌声: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安那其先生从此在人潮中消失
歌已唱完,步枪和手风琴仍在演奏,
黑色啊黑色,我多么爱你黑色
圣华伦丁节的黎明,我跌倒在光明田野。
无政府主义的道德:(俄)克鲁泡特金
无政府主义的道德:(俄)克鲁泡特金
by Wu Hexiao on Wednesday, 19 October 2011 at 18:37 ·
作者:(俄)克鲁泡特金
人类思想的发展史让我们回忆起了几个世纪钟摆的摆动,沉睡已久的时期一去不复返,觉醒的时刻来临了,这种思想将她从那些曾经击伤过她的统治者、法学家、传教士带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她摧毁掉枷锁,承受着已经定势的东西的严厉批判,挣脱使她单调乏味的宗教、政治、法律和社会偏见的包围,开始了新的探寻,用新的发现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形成新的科学见解。
然而,这种思想所面对的根深蒂固的对手:政府、立法者、传教士,却很快从挫伤中复苏。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们依靠阶级力量,集中分散实力,重建他们的信仰和新的法制。接着,他们就可以从亲自培养出来的卑屈的思维品质中受益;同时,利用社会短暂的混乱局面,利用一些人的懒惰与贪婪和大多数人所怀的美好期望,以及通过教育抢先占据儿童幼小的心灵,这样他们就轻而易举地恢复了自己的地位。
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恐吓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强迫的目的,而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使孩子受惊,然后告诉他地狱的痛苦,以及反叛带来的苦难和上帝所给予的不容宽恕的报复。接着,他们就会喋喋不休地谈论改革的惨不忍睹和一些改革者的极端行为,这样孩子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传教士会使孩子们习惯法制概念,并更好地遵守所谓的“神圣法制”,同时,律师也大谈特谈“神圣法制”,所以国民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就不足为奇了。在习惯性的屈从下,我们只能选择去熟悉它,而下一代的思想将继续保持这种宗教扭曲,并很快上升为权威,为那些权势贵族和卑屈族的亲密关系作以铺垫。
在这些昏沉的时段中,道德却很少被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宗教准则和司法的伪善。人们不会去批判,却被自己的习惯或冷漠所牵制。他们不会出来表示赞成或反对已建立的道德准则,而只是尽力使自身的行为看起来与他们的职业相吻合。
所有这一切在人类中都是美好的、伟大的、慷慨的、独立自主的,却一点一点地就失去了光彩,如同一把生了锈的刀。谎言成为美德,陈词滥调成为职责。无论如何,丰富自我,抓住机遇,鞠躬尽瘁成为上层社会和想成为中产阶级的贫穷族的格言。接着,降级的统治者、法官、传教士以及或多或少的贵族们就有了反抗情绪,随之,象征权力的钟摆开始反方向摆动。
慢慢地,年轻一代开始放松自我,抛开偏见,学会批判。思想再一次觉醒的人群逐渐与日俱增,具备了推动力,改革也接踵而至。
每一个时代中关于道德的问题同样又出现了。一些从宗教恐惧中解脱出来的智者会问:“我为什么要遵循这伪善的道德准则?”
接着,人们总是在相遇之时试着诠释道德情操却从不扪心自问。只要他们相信它是人类本质的特权,只要他们还没有退化到非人类的地步,他们就不会扪心自问。
如果我们敢于这样言论,传统道德的根基或它所充斥着的伪善消逝得越多,社会道德水平就会上升得越高,最重要的是它正好出现在人们批判和拒绝传统道德之时。这样,原来的道德情操就会取得最大的进步,并能够得到成长、提高和锤炼。
曾几何时,俄国的青年一代心潮澎湃于这个问题,“我将是非道德的!”一个年轻的虚无主义者对他的朋友说,“我没有道德,我为什么没有?因为《圣经》里有吗?可是《圣经》只是对巴比伦和犹太人传统的一种收藏,如同《荷马史诗》或巴斯克诗和蒙古传说。难道我应该回到东方的半文明民族精神状态吗?
“难道我应该有道义,是因为康德说过一种难以理解的绝对理论,而这种理论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驱使我拥有道义?可为何唯独这一理论对我的行为更有权威性,甚而有时会让我为之陶醉?仅仅一个词,正如“天意”、“宿命”,是为掩饰我们的无知而被杜撰的。
“或者也许我应责怪本瑟姆(英国法学家及哲学家),因为是他使我相信,当我救起一个溺水路人比看着他被活生生淹死会更快乐?
“或者也许是因为我所受的教育,是我的母亲教导我应有道德?我接着是否应该去教堂跪着向王后祈祷,在法官面前证实无赖的罪行,这仅仅是因为我那无知的好母亲给了我如此荒唐的教导?
“如同他人,我是偏激的,我将试着从偏见中挣脱。即使成为一个非道义的人是让人唾弃的,我仍然强迫自己为非道德的。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就强迫自己拒绝害怕黑暗、坟墓、魔鬼和死人,而这一切,我都曾被告知是可怕的。
“折断被宗教所滥用的武器是非道德的,可我就是要那样做,因为它只是以已经强加给我们的所谓道德的名义,来保护我们的伪善!”
这就是俄国青年打破旧世界偏见的推理,并竖起虚无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哲学的旗帜:臣服于无权力,接受无准则。
我们还须补充的是,在把先辈的教化投入垃圾中,焚烧掉所有的道德体系后,虚无主义青年将在他们之间发展一种新的道德核心,这种核心将极大地超越先辈们在功利主义者的“福音书”、“良知”、“绝对命令”或“认知优势”的操纵下所形成的习俗。然而在回答“我为何要有道德?”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是否提得好,分析一下人类行为的动机。
人类思想的发展史让我们回忆起了几个世纪钟摆的摆动,沉睡已久的时期一去不复返,觉醒的时刻来临了,这种思想将她从那些曾经击伤过她的统治者、法学家、传教士带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她摧毁掉枷锁,承受着已经定势的东西的严厉批判,挣脱使她单调乏味的宗教、政治、法律和社会偏见的包围,开始了新的探寻,用新的发现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形成新的科学见解。
然而,这种思想所面对的根深蒂固的对手:政府、立法者、传教士,却很快从挫伤中复苏。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们依靠阶级力量,集中分散实力,重建他们的信仰和新的法制。接着,他们就可以从亲自培养出来的卑屈的思维品质中受益;同时,利用社会短暂的混乱局面,利用一些人的懒惰与贪婪和大多数人所怀的美好期望,以及通过教育抢先占据儿童幼小的心灵,这样他们就轻而易举地恢复了自己的地位。
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恐吓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强迫的目的,而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使孩子受惊,然后告诉他地狱的痛苦,以及反叛带来的苦难和上帝所给予的不容宽恕的报复。接着,他们就会喋喋不休地谈论改革的惨不忍睹和一些改革者的极端行为,这样孩子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传教士会使孩子们习惯法制概念,并更好地遵守所谓的“神圣法制”,同时,律师也大谈特谈“神圣法制”,所以国民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就不足为奇了。在习惯性的屈从下,我们只能选择去熟悉它,而下一代的思想将继续保持这种宗教扭曲,并很快上升为权威,为那些权势贵族和卑屈族的亲密关系作以铺垫。
在这些昏沉的时段中,道德却很少被提起,取而代之的是宗教准则和司法的伪善。人们不会去批判,却被自己的习惯或冷漠所牵制。他们不会出来表示赞成或反对已建立的道德准则,而只是尽力使自身的行为看起来与他们的职业相吻合。
所有这一切在人类中都是美好的、伟大的、慷慨的、独立自主的,却一点一点地就失去了光彩,如同一把生了锈的刀。谎言成为美德,陈词滥调成为职责。无论如何,丰富自我,抓住机遇,鞠躬尽瘁成为上层社会和想成为中产阶级的贫穷族的格言。接着,降级的统治者、法官、传教士以及或多或少的贵族们就有了反抗情绪,随之,象征权力的钟摆开始反方向摆动。
慢慢地,年轻一代开始放松自我,抛开偏见,学会批判。思想再一次觉醒的人群逐渐与日俱增,具备了推动力,改革也接踵而至。
每一个时代中关于道德的问题同样又出现了。一些从宗教恐惧中解脱出来的智者会问:“我为什么要遵循这伪善的道德准则?”
接着,人们总是在相遇之时试着诠释道德情操却从不扪心自问。只要他们相信它是人类本质的特权,只要他们还没有退化到非人类的地步,他们就不会扪心自问。
如果我们敢于这样言论,传统道德的根基或它所充斥着的伪善消逝得越多,社会道德水平就会上升得越高,最重要的是它正好出现在人们批判和拒绝传统道德之时。这样,原来的道德情操就会取得最大的进步,并能够得到成长、提高和锤炼。
曾几何时,俄国的青年一代心潮澎湃于这个问题,“我将是非道德的!”一个年轻的虚无主义者对他的朋友说,“我没有道德,我为什么没有?因为《圣经》里有吗?可是《圣经》只是对巴比伦和犹太人传统的一种收藏,如同《荷马史诗》或巴斯克诗和蒙古传说。难道我应该回到东方的半文明民族精神状态吗?
“难道我应该有道义,是因为康德说过一种难以理解的绝对理论,而这种理论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驱使我拥有道义?可为何唯独这一理论对我的行为更有权威性,甚而有时会让我为之陶醉?仅仅一个词,正如“天意”、“宿命”,是为掩饰我们的无知而被杜撰的。
“或者也许我应责怪本瑟姆(英国法学家及哲学家),因为是他使我相信,当我救起一个溺水路人比看着他被活生生淹死会更快乐?
“或者也许是因为我所受的教育,是我的母亲教导我应有道德?我接着是否应该去教堂跪着向王后祈祷,在法官面前证实无赖的罪行,这仅仅是因为我那无知的好母亲给了我如此荒唐的教导?
“如同他人,我是偏激的,我将试着从偏见中挣脱。即使成为一个非道义的人是让人唾弃的,我仍然强迫自己为非道德的。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就强迫自己拒绝害怕黑暗、坟墓、魔鬼和死人,而这一切,我都曾被告知是可怕的。
“折断被宗教所滥用的武器是非道德的,可我就是要那样做,因为它只是以已经强加给我们的所谓道德的名义,来保护我们的伪善!”
这就是俄国青年打破旧世界偏见的推理,并竖起虚无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哲学的旗帜:臣服于无权力,接受无准则。
我们还须补充的是,在把先辈的教化投入垃圾中,焚烧掉所有的道德体系后,虚无主义青年将在他们之间发展一种新的道德核心,这种核心将极大地超越先辈们在功利主义者的“福音书”、“良知”、“绝对命令”或“认知优势”的操纵下所形成的习俗。然而在回答“我为何要有道德?”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是否提得好,分析一下人类行为的动机。
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
订阅:
博文 (Atom)